季克良与茅台酒的故事(季克良讲座茅台酒的历史文化)

前言

用企业家的眼光做投资,以投资人的思考做企业。

今天下午贵州茅台召开了2017年度网上业绩说明会,并将在明天召开2017年年度股东大会。

投资人但斌发微博称,今年到现场参与股东大会的股东,可以凭身份证购买一箱普茅,两瓶狗茅。

从一家连年亏损的地方国营酒厂,到现在茅台酒成为供不应求的稀缺品,茅台的成功离不开一个关键性的人物——国酒大师季克良。

1964年加入茅台酒厂,1983年任茅台酒厂厂长,2015年退休,季克良在茅台酒厂工作了51年,主政茅台发展超过20年。

“聪明投资者”的一位资深媒体人朋友最近刚刚对季克良做过深度访谈,她说:“相对于董事长、党委书记等一系列茅台的职务,季克良最为看重的还是‘总工程师’这个身份。

从酿酒一线一路成长而来,谈及其在茅台51年的工作经历,最幸福最值得回忆的时刻是2003年茅台终于完成周恩来总理遗愿突破万吨产量的一刻。”

本文原发于公众号仲伟志搜神记,“聪明投资者”经授权转载。

季克良,2018年3月,贵州仁怀。摄影:仲伟志

见季克良之前,我一直在告诫自己:一定要克制,不要谈贵州茅台的股价与市值问题。

茅台酒本身是一个动人的商业故事,而茅台股票,如今更是一个让所有投资者兴奋的词儿,做了那么多年的财经媒体,稍不留神,很可能就滑到商业报道上去。现在我最烦的,就是看到文章开头一堆阿拉伯数字,往往还精确到小数点。

见到季老,这点担心即刻消散。感觉可以自由聊天了。

这是贵州仁怀城区,距离赤水河边的茅台酒厂只有十几公里。本来约好第二天上午十点见面,他早上先去理发季克良与茅台酒的故事,然后到我住宿的酒店来。而我也有足够的时间去吃碗著名的杨三羊肉粉。

结果,第二天早上八点多,电话响了。季老问:我能不能现在就过去呢?正月十六,理发店的人还没有上班。

季克良与茅台酒的故事(季克良讲座茅台酒的历史文化)

我匆忙下楼。79 岁的老先生孤自站在大堂里,腰杆挺直,银发白眉,鹰钩鼻,面色温润,仙风道骨果清奇。

79 岁的茅台酒厂老厂长,出门至少会有个助理跟着吧。结果是他自己坐出租车来的。他说,自己平时就喜欢在街上走,“大家都对我笑,打招呼,就连哑巴都冲我打招呼,很有意思的。”

季克良,贵州茅台酒厂前任董事长,国家白酒评委,全国白酒评委考试专家组成员,中国酿酒大师,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茅台酒乃至中国白酒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。

现在大家还会喊他“董事长”、“季总”,他也答应着。有小孩子直接叫他:季克良!他听到了很高兴,眼角笑成了一朵花。

当地开出租车的小伙子说,这是我们仁怀最牛的人。这个仁怀最牛的人以前出门会骑电动车,还因为骑电动车(一说是助力车)摔伤过,牵动了很多人的心。他可不仅仅是仁怀市最牛的人。

他本来是一个来自江苏南通的异乡人。1939 年,他出生在江苏南通市一户农家的茅草屋里,他出生的地方,后来属于南通县通海公社一大队。

由于家境贫寒,他过继给了一季姓人家,取名季克良。感谢南通这个人文荟萃之地,感谢他的亲生父母和抱养他的那对贫穷夫妻,他们一直省吃俭用让这个孩子上学,直到他大学毕业。

1964 年 9月,26 岁的无锡轻工学院食品工程系发酵专业毕业生季克良,作为轻工部为茅台调遣的新兴科技力量的一员,和他的同学、未婚妻徐英一起,被分配到了茅台酒厂,成了这家被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寄予厚望的白酒企业的技术员。

他刚到茅台的时候,这家著名的地方国营酒厂一片凋敝。他回忆说,当时的老的技术副厂长就住在一间只有 14 平方米的小屋子里,起了一个地炉,吃饭、睡觉全在里头。

党委书记柴希修住在用茅台酒瓶子做墙的房子里。厂长刘同清则住在一间废弃的库房里,只是用木头的边角料隔断了一下而已。

当时全厂三百多人,年产白酒 200 吨,连年亏损,厂领导最头疼的事情,是如何精简人员。

现在人们在谈论茅台酒的成功的时候,往往会提到茅台镇的地域品牌价值。

川盐财富成就了赤水河边的黔北名镇,红军长征丰富了黔北名镇的旅游资源——顺便说一句,红军是我最喜欢的一支军队,因为它是穷人的军队、真正有信仰的军队——但是,茅台酒一直在茅台镇,在历史的河流中同样也是沉浮不定,它在季克良和徐英翻山越岭到来的时候居然如此不堪。

地理因素并不是决定性的。茅台酒是赤水河流域先民敬重自然规律、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产物,除了仰仗赤水河的独特气候,还有赖于一代代匠人的艰辛劳动和求索。

季克良也曾被下放到生产车间劳动了三年。他并不认为这是谁在折磨他,相反,很多年后,他把这段经历当做了领导对自己的培养、命运对自己的馈赠。

从投料、蒸煮、撒曲到堆积发酵,甚至上甑,他一个环节都没落下。一次在背酒糟的时候,季克良摔倒在三米深的窖坑里,腰受了伤,动弹不得,多亏师傅们把他背了出来。

那个时候的生产环境之艰苦,不是现在的年轻人能体会的。季克良说,按照当时那个劳动强度,若茅台酒办在大城市,可能因劳动强度大、劳动环境差,早就搞成机械化了,就不是茅台酒了。因为,城里人吃不了那种苦。

季克良与茅台酒的故事(季克良讲座茅台酒的历史文化)

1981 年,季克良被任命为茅台酒厂副厂长,1983 年成为厂长。1985 年他主动辞去厂长职务,成为茅台酒厂历史上第一位总工程师。1991 年他又成为了厂长。

从 1991 年开始,一直到 2011 年卸任董事长(还当董事),这个并不怎么会喝酒的人至少喝掉了两吨茅台酒,同时也把茅台酒带到了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的位置,将这款在幽深的赤水河谷生产的酱香型白酒,变成了市场追捧、资本追逐的焦点。

上世纪80年代,季克良等人在生产车间研究茅台酒糟发酵情况

2015 年,他办理了退休手续,屈指一算,他在茅台工作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。

2017 年,茅台酒年产量超过了 4 万吨。尽管他一直说是茅台成就了他,毕竟先有茅台,后有季克良,但很多人还是认为,是季克良成就了茅台。至于他和茅台酒厂之间是如何相互成就的,相关文章斗量车载,就不在这里重复了。

“我是一个农民的子女,没有所谓的靠山,没有所谓的后台,也没有亲戚朋友在身边,远离家乡,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,应该说当了三十年的领导……很难的,但是我过来了。”他这句话是说给我听的,也是他与自己的对话。

贵州与江苏相距遥远。刚到茅台的那些年,他多次提出调回江苏照顾老人。

对于老人们来说,他是唯一有经济条件的子女。但是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,不是江苏不收,就是贵州不放,他也不敢叫他们来,当时茅台的条件太差了,老人来了可能不习惯,更不愿意留在这里。

“生父母养父母四人,二人是去逝以后赶回去的,一人是昏谜后陪了一周送终的,亲生父亲九十岁仙逝,正是八三年十月生产投料时,我认为投料很重要所以没回去,而是由其他亲友料理后事,后来搬迁坟墓也是由亲友办,儿子回去参加,自己没回去。”说到这些,老先生满含愧疚。

上世纪90年代,工作中的季克良

现在,他说他会永远待在茅台了。他仍然担任茅台集团的名誉董事长。

做厂长的时候,他致力于提升茅台酒的品牌和品质,退休之后,他仍通过讲课、讲座、讲话、撰写文章等途径,致力于茅台酒传统工艺与文化价值的传承。

这个怀揣着中国白酒工艺活化石在仁怀菜市场买菜的老人,回首往事只是认为自己没有虚度年华。而在更多人的心目中,他早已经成为一代酒神。

这不是西方神话中的那位酒神。那位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,大概是掌管葡萄酒的吧。西方终究是阿波罗式的文化,清清楚楚,一目了然,一切都可以量化。

实际上,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更强烈的酒神精神,那是一种朦胧而超越的力量。中国不仅仅是茶文化的发源地,中国人的性格也未必只与植物性格相合。

季克良与茅台酒的故事(季克良讲座茅台酒的历史文化)

中国人自古以来同样崇敬酒神。酒的起源不会来自理性的推演,它一定来自那些古老文明的奇思与妙想。也只有足够神奇的文化,才能酝酿出茅台酒这醇厚的香气。

也有人说,茅台酒最宝贵的资产,除了赤水河,就是品酒师的鼻子和舌头。

茅台有传统的师徒制度,薪火相传,这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明的演进逻辑。

尽管季老认为这种做法也有局限性,“这个师父水平高一点,带出来的徒弟水平就高一点,那个师父水平低一点,有可能带出来的徒弟水平就要低一点。

同一个师父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,往往也不一样的,徒弟要有悟性的”,但是除了加强全员培训季克良与茅台酒的故事茅台董事长季克良,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。无论科技如何发达,茅台酒的酿造过程,不可能被机器和算法完全取代。

这也让季克良对茅台酒的工艺传承格外上心。

酒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物。酿酒就是一个修道、悟道的过程。什么叫天人合一,什么叫中庸,什么是恰到好处,什么是过犹不及,茅台的酒师应该比国学大师都要精通。

当然,饮酒也是如此。酒有两面性,适量饮酒可以长寿,但是过量饮酒足以败家亡国。酒神文化中的激情和狂热,需要我们传统中“酒德”与“酒礼”的对冲。

一个在这种氛围中修炼了一生的人,一定是一个得道的高人。也正因此,季克良才长成了这副仙人模样吧。在这方面,我可能是一个东方神秘主义者。

我虽不嗜酒,但还是多少能喝点儿白酒,三两左右。以前在山东生活,没有什么讲究,碰到什么酒就喝什么酒。

后来到北京工作,有几个贵州的朋友,受他们影响开始喝茅台,一下子就被这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的奇异香气给迷住了。

此后,即使喝最廉价的赤水河酱香白酒,也尽量不喝其他香型的高端白酒。不是矫情,是真喝不下去了。

“这个有可能,外边人体会可能更深。”季老说。

多年以来,无数人迷恋于茅台酒这独特的芳香,这香气里面蕴藏着太多的奥秘。季老爷子是那个穷其一生破译茅台密码的人。

我想请教,茅台酒中那神秘的香气究竟是怎么来的?为什么说茅台酒有益于健康?这位与我父母年纪相仿、温润如玉的老人,仍然充满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季克良与茅台酒的故事,他会告诉我什么?

2011年,日本前乒乓球国手松崎君代女士,将一瓶珍藏了50年的茅台酒捐献给了茅台酒厂。当年周恩来总理将此酒作为礼物,赠送给了来华参加乒乓球国际比赛的松崎君代。半个世纪后,季克良代表茅台酒厂,收下了这一中日友好历史的见证物。
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及内容相关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QQ:107759983,立即清除!

转载声明:本文由送礼网(www.songli518.cn)发布,未经允许禁止复制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ongli518.cn/post/63649.html


礼上往来资源平台

相关文章